三個思路:幫你解決農產品電商難做的問題
近年來,農產品電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,而農產品電商創(chuàng)業(yè)的人也越來越多,但是遇到的困難也多。“不好賣,賣不上價,難掙錢”。而解決這種農產品電商難做的現狀,需要有三種思路。
第一個思路“轉”
傳統商業(yè)講,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(yōu),電商依然可以借鑒。目前,農產品的同質化非常嚴重,如果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率先殺出來,那么用電商的專業(yè)名詞來講,就是要不斷地挖掘“戰(zhàn)略新品”,甚至玩出“新物種”。比如說,當大家在網上賣棗已經“殺紅了眼”的時候,棗夾核桃在2014年冬天開始上線大賣,讓捷足先登的團隊享受到了足夠的“戰(zhàn)略新品”紅利,而2016年跟風上馬的產品已經掙不了多少錢了。在賣核桃方面,當大家一個勁兒砸價的時候,有人率先開發(fā)了核桃分心木、核桃竹炭等系列新產品,也在初期掙到了豐厚的利潤。農產品的領域還非常廣泛,精深加工的空間還非常大,需要我們用眼、用心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開發(fā)新產品,獲得與別人不一樣的新發(fā)現。值得注意的是,能掙錢的農特微商,基本上都在做獨立的新單品,其他人手里是買不到的,這樣利潤都有保障。
第二個思路“優(yōu)”
消費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時代,傳統的模仿性、排浪式消費幾近終結,而基于消費者自我需求的個性化、定制化、差異化消費與日俱增。滿眼望去,農產品的同質化已經在消費升級面前顯得是那樣的不合時宜,有的時候不是農產品賣不上價,而是缺乏消費者愿意出價的農產品。所以,就需要對農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市場細分,做出差異化,提高產品品質,提升品牌定位,注入文化內涵,給消費者不一樣的新感覺。
第三個思路“變”
目前,在網上開店的現象很多,最終的結局無異于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”,競爭必然激烈,要想做好農產品電商,注定是很難的,要在思維上適當調整。不是大家都去賣貨,而是一部分人賣貨,大部人做賣貨的服務,在電商的服務鏈、供應鏈、產業(yè)鏈和價值鏈方面有幾十個環(huán)節(jié),完全可以容得下更多的人從事相關創(chuàng)業(yè)。特別是農產品電商的服務鏈、供應鏈和產業(yè)鏈更加脆弱,需求更迫切,創(chuàng)業(yè)更容易。這幾年的情況證明,做農產品電商同時需要加上農產品電商服務。例如,從事初級農產品網上售賣的,在運營農產品電商的同時,也可以選擇加上電商運營和供應鏈服務。
農產品電商是被扶持的電商平臺,而在建立農產品電商過程中,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去探索,做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農產品電商平臺。


備案網站
電子執(zhí)照